无人岛通讯(2) | 改革与救赎—— 泛语系群关于《复活》的共读讨论

2014-03-17 值班编辑:宁不远 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

无人岛阅读俱乐部关于《复活》的讨论

 

值班编辑:宁不远

 

 

第一部分:关于《复活》的碎片

 

张栩

之前读俄罗斯小说是在初中,觉得宏大又繁琐,现在读来才能够理解它的好。我觉得《复活》最精彩的是第一部,聂赫留朵夫从安稳现实中一步步觉醒同自己做斗争的过程;另外精彩的是流放过程中所暴露的人性和玛丝洛娃的复活。在牢狱中在流放途中,人性似乎被顺其自然的剥离,残酷冷漠是常态,大部分人缺失了日常生活对死者弱者的同情怜爱,作品里的主人公及一些犯人更显得高尚。

 

蜜豆

玛丝洛娃去追赶聂赫留朵夫乘坐火车那一幕真的好悲伤,作为一个女人,感觉也就只能爱到那儿了。

 

希尔

我感觉聂赫留朵夫的方向走到最后像是拐了弯一样。玛丝洛娃应该不算是被聂赫留朵夫感化的。聂赫留朵夫对她有想起过去的作用,但是更多的应是她自己的还有与政治犯的接触而使她变到自己真实的样子。

 

李若谷

我觉得结局其实还好,确实喀秋莎最后不可能和聂赫留朵夫在一起,他也将投入到更广阔的事业中去。可是,还是不太喜欢喀秋莎是被聂赫留朵夫感化的这一设定。总觉得她一直站在被人看被人审视的位置,而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尊重,特别是聂赫留朵夫怀疑听信流言,几乎没怎么考虑,就相信她和医生之间确有暧昧关系,这一点让我觉得很难受。

 

且听风吟

这个老头真有趣,很喜欢。不过在我们这个社会,估计得呆在精神病院。最后的结局给我的感觉是:蒽蒽,就这样吧,就是这样。心情平静得出奇。

 

 

村上小站

我最早读的正是草婴的译本,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年来说,玛丝洛娃的魅力无可抵挡。聂赫留朵夫的内省带来一种闪电式的冲击。那真是一个梦幻般的夏天。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内心觉醒的启蒙之作。

 

阿离

太冷了,在冬末读《复活》,心情跳得像是路边作业的拖拉发动机嘚嘚的声响。我觉得并非为了缓解压力,我只是突然想问,那有没有存在另一种感觉,感觉随着村上的逗号和句号的交叠抑或是俄罗斯般浓烈的抒情,起伏而后仿佛公车到站,缷下一堆记忆的包裹。对于村上,我竟是如此迷恋他的逗号。

 

蜜豆

小时候读高尔基时也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是文化语言差异,还是单纯的翻译问题,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好像所有故事中的人都喝多了在讲话,感觉他们感情很浓烈。

 

第二部分 《复活》、改革与救赎

melody

两个问题需分清,个人的救赎是一方面,而整个社会的改革之路,你称之为社会的“复活”也好,则是另外一回事。前者是一个似乎可以企及的话题,而后者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很好的、具有共识性的答案,而且是否具有答案,都一直在遭受着质疑。而我相信,对于后者,托翁借聂赫留朵夫的所思所想,似乎是给出了一条走向宗教、人人爱人、人人皆有怜悯之心的社会救赎之路。但个人的复活——或依靠神性外物而得救,或倚重自足的内心而自救,对整个社会能够产生的影响,则完全无法掌控。但毕竟,托翁不是社会改革家。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伟大之处便在于带着十足的勇气,满腔的忧思,经由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而还原、展示社会的丑陋和弊病。

 

张三的歌

@halubear 熊说得很好,是我对托翁了解得不够。作为贵族男主已经很好地坚持了自己,不管是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极其有救赎意义的,只能说这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更多阶级人的付出和努力,而片尾似乎在尝试唤醒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共同进步的话题中去,试着让社会也得以复活。

 

希尔

最后聂赫留朵夫找到了良心归宿,可现实一成不变。不过确实,改变的自始至终都是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就像被逼到死角,最后相信上帝的宽容。“看到弟兄眼中有刺,为什么看不到你自己眼中的梁木?”

 

且听风吟

感觉是在与政治犯和苦役犯相处过程中,在唤醒了内心沉睡的自我,但无奈社会腐败太严重,又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所以将自己寄托给宗教。不像是被逼到了死角,那是一种复活,一种对众生的宽容,一种心灵的寄托。

 

一个敷衍张

看了大家的聊天记录,同样对结尾疑惑。是因为聂赫留朵夫对社会大背景的无奈与痛恨,自己能够做的十分微弱,最后只能选择宗教吗?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走入宗教也有出于这种原因的吗?感觉聂赫留朵夫一直在自我思考和自我救赎,到结尾,可能也是自我救赎结束而无法救赎更多人,选择了宗教。

 

melody

觉得之前聂赫留朵夫对于基督教的观点是客观的是一个基于对基督教发生发展历史的清晰了解基础上的判断这在书中有所体现但结尾转向宗教——怎么都感觉唐突!“他有这样的信心,就象当代一切受过教育的人,只要稍微知道一点历史,知道宗教的起源,知道基督教的起源和分裂,就不能不相信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他不承认教会宣扬的教义是真理,这一点也是完全正确的。”

 

张三的歌

我从《复活》中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制度变化对每个国民生活产生最大的影响,不管是男主那样的既得利益者,还是像书中农民那样的社会底层。而在现有的制度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不管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还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这都需要极大的勇气。男主救赎的过程正是从贵族的角度观察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而其所经历过的种种事务也正展现了不同阶层对现有制度的看法。面对男主的种种救赎作为,不管是身边的同阶级贵族,还是社会底层的农民都表现出一种不信任的态度,这也就与结尾的赶车老农相信上帝形成鲜明的讽刺,社会需要的是实干的改革者,而非只知道向上帝祈祷的愚民。《复活》不仅是一个贵族的思想觉悟,更应该是一个社会的意识变革。

 

halubear

@张三的歌 我也不同意把托翁的改革社会之路最后归结为宗教的看法。托翁是做实事的,小说里写的把土地归还农民的创举——托翁现实中也是这么作的!小说中也能看出改革者的尴尬,下层人民的怀疑观望,贵族既得利益者的排斥反感,虽然托翁一辈子没有得偿所愿,但是他没有放弃,在临终的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妥协,离家而去。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救赎,一种复活。一种超越自身等级观念,能单纯站在人这个立场上考虑问题,反思社会。最终作出不违背常识,不违背本心的,甚至是超越政治,超越时代的,普世的价值标准。

 

且听风吟

下层劳动人民劳苦惯了,便形成了一种奴性,即使上层贵族想将土地分赠与他们,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不可能,心想肯定是变着法子来欺骗我们。而聂赫留朵夫能够进行“心灵净化”最初是因为他受过教育,崇尚过西方先进理念。所以,我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问题,必须从教育入手,而不能仅仅是信仰宗教,再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虽说需要教育,但是如果国家体制制度有问题,还不是落得跟《复活》里一样的下场。受教育之后便想着为自己谋权谋利,然后欺压百姓。教育不是少数人的教育,而应该是每个人的教育,只有受教育程度相差不多,信息不严重不对称,贫富差距也不会太过于明显。

 

halubear

怎么说呢?我觉得有信仰的人才会有一定的原则,有一定的底线。这样整个社会的公共价值观才会一点点儿形成。记得以前是蔡元培提过以美育代宗教,我觉得这个在中国是有可行性的。由于现在咱们目前的现状而宣扬别的政治思想是不太可能的。我觉得这样的话不如,教大家艺术,艺术起码告诉人要创新才是根本,而创新需要开放自由的环境,自我价值的审视,对社会的反馈。这一点在当代社会很有操作性,而且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且听风吟

确实,没有信仰,也就没有行为底线,没有道德底线。法律毕竟是硬性的,而道德也太过于软而泛了。不能完全依靠于外在环境对自我的教育,而应该从内心挖掘自我,自我教育与领悟。

 

 

————————————————————

 

分享朋友

点击右上角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分享朋友圈”。

 

关注帐号

在“查找公众号”中搜索“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或“CSCS208209”。

 

声音分享

好文字,好声音!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收听宁远朗诵的《复活》开篇。在荔枝电台搜索“宁不远”可收听到宁远主播的“宁不远电台”。

 

 

文 艺 连 萌——物 质 时 代 的 修 行 者

如果本站发布的任何文字存在侵害您版权的事宜,请联系站长 webmaster@cunshang.net 协调删除。

无人岛通讯(2) | 改革与救赎—— 泛语系群关于《复活》的共读讨论: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