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我爱你太多

1

村上春树年轻的时候,至少有两件事与众不同。其一,22岁时,身为一个在学的大学生,村上春树早婚。其二,三年后,1974年,仍是学生的他,以打工所得加上银行贷款共五百万日元,在东京开了一家爵士酒吧。一边经营酒吧一边从事创作,这就是成名以前的村上春树。

所以,他的小说里,总会有一些令你难忘的人和事,出现在酒吧。

在那么多名称各异、气氛有别的酒吧中,惟有一间的业主,成了小说的主人公,就是那个《国境之南太阳之西》中的阿始。

2

阿始是个独生子,在家家孩子成堆的五十年代,他常常被视作异类。小学五年级时,从外校转来一个叫岛本的跛脚女孩,他们被安排为同桌。当得知对方也是独生子女时,两小无猜的儿女情,在阿始和岛本之间悄然滋生。

岛本家有一套豪华的音响,他俩因此总是坐在一起聆听唱片。爵士歌之王纳金高的一支《国境之南》,轻轻的一次牵手……之后,他们进了不同的中学。渐渐地生涩,渐渐地疏远,在青春的迷惘中,终于失去了彼此的联系。

读完大学的阿始,做过编辑,又放弃了编辑工作,转而自己经营一家爵士酒吧,娶妻生育。

就在他已经变成一个沧桑的中年男人的时候,岛本又出现了。在他的酒吧里,喝鸡尾酒、听音乐、聊天,阿始这才知道,小时候十秒钟的牵手在自己心中竟紧系了二十年。

在厢根的别墅,缠绵疯狂的拥抱之后,岛本给阿始讲了《太阳之西》的寓言,然后,消失了。

二十年后,岛本还会再一次出现吗?

无论如何,阿始不会忘记纳金高的《国境之南》,那一曲沧桑、流转的爵士之歌,在沉沉而落的夕阳下悠然长鸣,成为一生之爱。

3

“反正我就是喜欢爵士乐,做事也想做多少同爵士乐有关的。”村上春树日后在自传里这样解释他当年开爵士酒吧的原因。

确实。

再没有比酒吧更适合爵士的地方了,也再没有比爵士更切合酒吧的情调了:有些失意,也有些得意;有些忧伤,也有些陶醉;带一点百无聊赖,又夹一点心有不甘。

如果你喜欢酒吧的气氛,那么,你一定也喜欢爵士;如果你喜欢爵士,那么,你一定常泡酒吧,直到在那里变成爵士乐的一声含有酒精的滑音,似醉非醉、纵情恣肆,反叛得别出心裁。爵士和酒吧一样,都是寂寞者的伤心小站。

4

美国南方的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通常被称作爵士乐的摇篮。那里生活着大量由黑人奴隶和法国、西班牙人所生的后裔——半黑半白的克里奥尔人。这种界于黑人和白人之间的身份、血缘,使得克里奥尔人在十九世纪比黑人更直接地受到白人文化包括音乐的多方影响。

早先,克里奥尔人乐师,在新奥尔良的军乐演奏中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到了十九世纪末期,铜管乐队中黑人乐师的影响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开始用更加近似于非洲音乐的风格演奏进行曲,节奏的中心,由强拍移到了弱拍,演奏者还开始即兴创作。爵士乐自此正式形成。

虽然“爵士(JAZZ)”这一名称的命名,是二十世纪的事情,但早在十九世纪的九十年代,巴第鲍顿就在新奥尔良组织了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爵士乐队。

在鲍顿的年代,演奏音乐都是业余的行当,除了斯托维里区——新奥尔良在1897年新建的一个红灯区,那里的舞厅和酒吧雇佣爵士乐队,妓院则盛行爵士钢琴演奏。

也许正是从这个起点出发,爵士与酒吧结下了不解之缘?

5

本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被称为“爵士的黄金时代。”那个年代的代表作家、写下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因此就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

二十年代,爵士乐已不再是主要由南方城市中黑人乐队演奏的音乐了,许多白人乐师也加入了演奏行列。就在这个十年中,爵士乐不仅风靡了整个美国,而且传播至世界各地,从伦敦,到上海,“爵士乐”一词,变得家喻户晓。

至今,当那特别的庸懒、忧伤与奔放同时袭来,你能想起的,依然是酒吧,在上海,也在芝加哥。

6

《子弹横飞百老汇上空》、《堪萨斯之夜》,或许还有《美国往事》等等,许多讲述美国二十年代故事的电影里,都有一个彻夜响着爵士乐的疯狂的酒吧——棉花俱乐部。

“当时已经很晚了,我们已离开乐队席在酒吧的里间,”一位二十年代爵士乐队的小喇叭手回忆说:“突然——砰!砰!有人在开枪。麦克弗雷佐是酒吧的老板,麦克说:‘伙计们,奏乐,奏乐。’我们都兴致不高,但枪声停了,我们便走到乐队席上去演奏。后来发现低音提琴被子弹击成了碎片,原来是一个歹徒在拿它练靶!”

棉花俱乐部在芝加哥。当时的芝加哥不仅是爵士重镇,更有黑帮势力猖獗,流氓大亨在这个城市握有比市长更大的权力和势力。他们挥金如土,并且愿意高薪雇请爵士乐队在酒吧、夜总会演奏。越来越亢奋、越来越癫狂的爵士乐声,催化、同时也掩盖着酒吧内惊心动魄的厮杀和血腥。

7

德国犹太人、小提琴演奏家卫登堡,与奥地利钢琴家施纳贝尔和荷兰大提琴家赫金组成的演奏组,是本世纪初世界最著名的三重奏。

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已赴美国发展的施纳贝尔,替卫登堡安排好一切事宜,邀他去美国担任教授。但他婉言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就是他不喜欢美国当时流行的这种“为速度而速度”的爵士演奏风格。

卫登堡于1938年携家人流亡上海,在此后的十多年间,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古典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现在的名教授谭抒真、李名强等等都曾受教于他。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再度向他发出邀请,卫登堡又一次拒绝了,他说他喜欢留在上海。此时,卫登堡已孑然一生,他的妻子、岳母先后在上海去世。1952年,卫登堡因病猝死于上海。

如果本站发布的任何文字存在侵害您版权的事宜,请联系站长 webmaster@cunshang.net 协调删除。

或许是因为我爱你太多: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