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的所爱----校园民谣和文学,但只说前者
 pqbz (2002-08-7 19:54:00)顶部 | 返回 | 村上春树的森林 
 













关于校园民谣及其他 (转)

青春无悔

—90年代初流行的校园民谣文化透视

若94年还在中学或大学里读书并且课余时间还听一点流行歌曲的人,对这首校园民谣一定记忆犹新:“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清澈单纯的声音怀念着一个美丽而略带伤感的故事。它的名字一定也留在了许多人的心中——《同桌的你》。 正是那一年,随着这首歌的风行,中国流行乐坛上有一股强劲的“校园民谣风”悄然兴起……  

1.关于“校园民谣”的特征及其在90年代初流行的原因和背景

既然已被流行乐坛人士界定为“校园民谣”,与一般的流行歌曲比较必然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歌与谣最早的分称可以追根溯源到《诗经 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他们的不同主要有两种解释:“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韩诗章曲》)。具体来讲,谣并不像歌那样以旋律为主,再填上相应的歌词,注重演唱本身表现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旋律在谣中往往退而求其次,曲调不固定即便有也不求丰富多彩,取吟咏的方式见常,章句格式也比较自由,节奏上一般比较紧促。其次,正是因为谣中旋律的地位有所降低,彼消此涨,谣中的歌词跃然成为了重头表现的部分。以前很多的民谣多为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即兴而发,歌词或许比较乡野而少文质。然而自从民谣的创作风格被校园内的莘莘学子吸纳之后,他们在继承了民谣固有的通俗平易、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的同时,以自身的文化修养大大提高了民谣的思想文化内涵。他们中的很多人抱起了钢弦的木吉它,在简单的几种和弦的伴奏下,唱出了独具校园文化特质的词句。他们的歌曲最初只是在校园内部流传,创作的时候也不为换钱取悦大多数人作打算,所以很有个性色彩,单纯而清新,带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到了90年之后,一大批校园民谣的创作者逐渐从校园流向社会,纷纷投奔到唱片公司旗下,经过数年的打造,校园民谣终于以一种商品的形式被置放于商店的货架上,并开始在人群中广为流传,很快就占领了当时的流行乐市场。在此对校园民谣为何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流行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其一,纵观94年以前的大陆流行乐市场,主要被港台流行乐所占领,而属于大陆自己的原创音乐尚处于孩童学步阶段,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制作音乐的操作过程都未曾成熟。并且对于港台音乐过多的效仿而失去了本来应有的特色,陷于“邯郸学步”式的尴尬境地。而港台的流行乐本身又大多师承东洋、欧美的流行乐,在旋律配器、制作装备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因为狭隘的地域文化和一切以利润为目标的创作心态决定了他们的歌曲文化内涵的贫瘠,大多数的歌词内容往往显得空洞苍白或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缺乏一种植根于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并且,虽然他们的歌曲始终紧紧配合普通大众的口味水准, 到了93、94年新歌依然层出不穷,然而真正有所创新突破的内容形式却寥寥无几。已听惯港台歌曲多年的大陆听众再无任何的新鲜感并开始逐渐转向厌倦,而大陆的校园民谣在本地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开花,保持着校园文化的原汁原味,就在这个有利的时机之下,以其清新自然、真挚朴实的风格脱颖而出,很快赢得了流行乐消费者的主力——广大青年特别是学生们的喜爱。其二,所谓“言为心声”,因为贴近青年人的生活和想法,所以校园民谣才被他们所青睐。校园民谣的创作者与欣赏者年龄相近,成长、生活于同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必然有着可以互通的思想基点,他们正是在某些共同的意识观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共鸣。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外来文化的传入,无疑就是对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适于经济发展和个性完善的新的价值观念不断凸现出来,并被人们认可和接纳。对90年代的青年而言,过去那种理想的、奉献性的、无条件的服从社会或国家需要的单一化的人生追求,已被注重个人色彩,注重现实生活,多样化的人生追求所替代。 大多数青年也不再把眼光注视在社会和国家事物上,对于政治比较冷漠,而只对与他们有直接关系的事情感兴趣。而校园民谣所表现出来的含蓄内省的心态,政治倾向较少的内容,正是90年代青年普遍的心态意识,具有显著的典型性。

2.流行于90年代校园民谣主要的思想内容

如果对世界上所有的艺术作品作一下统计的话,爱情肯定会占去一半以上的比例,这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校园民谣也不例外,许多都是歌唱校园中纯洁爱情的。这种爱情与成年人世界中的爱情是有很大区别的,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他们在校园中成长,与外界的社会有一定的隔绝,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严酷还没机会体味,所以他们很自然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设计、实践爱情,让现实变成自己梦想中的情节。刚刚走出童年的世界,对于成年的世界又都非常有新鲜的感觉,而爱情就意味着成熟的开端,前所未有的体验在心灵世界所引起的震动就特别大,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可以把很简单很平常的事情都写得像诗一样,他们的校园民谣也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这个时候的爱情就只有爱情本身,没有任何的附带条件,所以非常纯粹。纯度越高的东西越是具有价值,金银是如此,人的思想与情感也是如此。对于这种爱情生活的具体描绘,有写约会前的兴奋和不安心情的是廖岷的《等人就像在喝酒》:“等人时在心中编的故事与平时不一样/酒喝多了话就比正常情况长/等人时编的故事不知是真还是假/这感觉就像在喝酒”;有写相互慰藉依恋的是黑楠的《只有你陪我一起唱歌》:“不知道哪个角落里刻着你我的名字/在那个寒冷的季节里/所有人都逃避风霜/只有你陪我一起唱歌”;有写女孩子特有细腻感受的是金立的《这种心情》:“这种心情是一扇门/不知什么时候锁起来/而你却远远走开/问你锁住了什么/你说是你开始不会写的诗”;有写分离之后想念的沈庆和逯学军的《寂寞是因为思念谁》:“你知不知到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想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 看似平凡朴实的话语,却包含着年轻人特有的认真和执著。另外一种校园民谣的创作角度有所变化,虽然初初看来和前一种写的题材没有很大区别,也以少年的爱情为题材。但是创作者已经把自己位置从校园内部移到校园之外,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反观校园生活。这个时候写校园爱情不再是进行时态,而变成创作者凭借怀念自己即将流逝的青春的一种载体。这类校园民谣以高晓松的作品为代表,记忆被制成了精致的纪念品,再用一种美丽的心情去凭吊它。歌词一般比较优美,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爱的忧伤,具有很浓重的艺术气息。《同桌的你》、《爱已成歌》、《青春无悔》、《久违的事》,还有郁冬的《时光流转》,都是佳作。如果以诗的形式把这些歌词装订成册,阅读起来也很有味道。高晓松的《恋恋风尘》是此中写得最棒的,从飘雪黄昏中的离别写起,回忆了当年和心爱的女孩一起在朝霞里迎风唱歌,最后回到现实里的遗憾,感慨着那些“相信爱的年纪,没能唱给你的歌曲”。把初恋和青春演绎得如此美丽,常常让人想到台湾的女诗人席慕蓉。同样是写校园爱情,还有一种类型的作品虽然所占的比重非常非常小,但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内涵却是不容忽视的。它既不像第一种类型,对于爱情展开具体的描写;也不似第二种借着爱情怀念青春。它着力于对于这种爱情本质上的探讨,特别是对于这种爱情的最终结果进行了反思,因为青涩,校园爱情保持了纯净,但同时无法持久。以沈庆为代表的一部分创作者,以理性而现实的眼光揭去了校园爱情诗意的外像,写下惨淡的结局启示听众。歌词比较含蓄而内敛,批评的态度隐藏于中。主要作品有《青春》、《没有想法》、《最后》等,其中《青春》创作于1992年,曾被唱片公司所遗弃,却因冷静的写实成为校园民谣描写社会生活的作品中的上品。除了爱情,校园民谣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比如对于校园生活其它侧面的描写,校园是一个被文化气息笼罩,相对比较封闭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学生之间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机会比较少。况且尚在读书的学生未被社会过多侵染,比较朴实单纯。校园中这种融洽和谐、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常常被走出校园的人所怀念和向往。此外,正在读书的少年郎一切都未成定局,也没有任何生活负担的重压,世界都在他们的梦想中,无忧无虑、意气风发的人生体验都是难得的生命财富,这也成为校园生活的留恋热点。更值得一提的是,校园生活本身的点点滴滴也都是文化的象征,“白发的先生”、“漂亮的女生”、 “撕了皮的大厚书”、“掉了漆的破吉它”……统统入了校园的风景,随便唱来都有一种最自然亲切的美。高晓松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冬季校园》、《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金立的《我们相识》,赵节的《文科生的一个下午》很有代表性。孙兵和金立创作的《故事里的树》是其中写得最好的一首,把校园生活中的清朗宁静,同时又生机勃勃的那种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踏入高等学府门槛的孩子,因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常常被比喻为入驻了“象牙塔”。其实则不然,作为未来世界的中坚力量,大量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看问题的能力比一般人强,目光自然比普通人敏锐,所以他们对于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暗藏着的危机或弊病犹为担忧。现代化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把形而下的世俗过程作为终极目的来认同,把人生的全部意义都倾注于世俗生活,而不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就会出现现代性的精神迷失。现代化在带给社会大量财富的同时,却使人文精神日趋低靡,人们放弃了人类自身的价值寻求,而变得急功近利,肤浅焦躁。代表校园民谣最高水准的作品都传达出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作为现代人的悲哀以及对于纯朴往昔的眷恋。郁冬始终以一个孩子的形象出现在校园民谣中,他用孩子般犀利的洞察力和纯净的心灵映照出这个已经丧失很多可贵东西的世界。从《露天电影院》到《红色天空》、《离别的城市》,有孤独的提问也有无力的反抗。而高晓松以缅怀诗人顾城之死为兴,写下组曲三首《白衣飘飘的年代》、《月亮》、《回声》。无论是词境还是用语都带着古诗词的韵味,非常讲究。这对于“视精神为废墟”,“以废墟笑废墟”的风气无疑是一种反驳。“白衣飘飘”既是对于纯洁无暇、少年轻狂的一种象征,也是对纯真朴实的一种时代风尚的怀念。

3结 语

当第一批校园民谣出炉推向市场,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之后,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校园民谣就像雨后春笋般的纷纷涌现。良莠不齐的创作水平,以及十分明显的商业企图使得校园民谣失去了本身最为珍贵的纯粹和个性,也失去了它昔日里动人的光彩。一年之后,“校园民谣热”如大潮般退去了,然而真正好的作品却是不容易被人遗忘的。就在这个90年代即将流逝的今天,依然有人在听它 ,为它立文。仅以此文,纪念当年曾为各自青春歌唱过的人们,以及自己即将结束16年的校园时光。 完成于1999年6月22日(大三学年论文)



参考书目及音像资料:

1.《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 许 明 主编 中国社会出版社

2.《校园民谣(一)(1983-1993)》 大地唱片公司

3.《校园民谣(二)(1983-1994)》 大地唱片公司

4.《恋恋风尘——老 狼个人专辑》 上海声像出版社

5.《露天电影院——郁 冬 个人专辑》 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

6.《青春无悔——高晓松作品集》 上海声像出版社

 pqbz (2002-08-8 18:43:00)顶部 | 返回 | 村上春树的森林 
 哎。我的所爱啊。

(C) 村上春树的森林   All Rights Reserved.